拒绝成为母亲的可能性

本来只想写一篇关于对女性无法真正在成为母亲上这件事情进行选择的事情的反思及批判,但是因为思绪过于繁复,难以从中挑出一条主线来进行论述,只好作罢,用结构松散的短文组合来表达对于这个主题的复杂感受。

没有一个姑娘应当被推着进入婚姻,推着成为母亲。


我的妈妈从来没有真正有机会拒绝做一个母亲。

每当我问起我出生的故事,我的妈妈总会说起我的到来如何让整个家庭感到欣喜,如何让病床上的爷爷精神焕发很快好了起来,如何如何作为爷爷奶奶独子的独子,在计划生育的时代给家族带来延续香火的希望。

然而在这些叙事里,从来没有人问过我妈妈的想法。

二十五岁那年,就和我们这个时代所有正值二十五岁的姑娘们一样,她聪明,有朝气,好像这个世界有无限多的可能。

她还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母亲。

她成为了我的母亲。


与我单身年轻男子的标签印象相反,我非常非常喜欢孩子。

喜欢孩子的同辈总感觉是很少的,偶尔朋友们谈起时,听到的大多数都是 “不喜欢孩子”、“熊孩子不行” 云云,比较没那么反感的,也只是 ”没什么感觉“ 罢了。

如果没有真的很想要孩子、很喜欢孩子,那为什么要生孩子呢?生孩子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的母亲不完美,但是她是完美的母亲。

我们偶尔聊起以前的事,用现在的年纪去体会她当时做母亲的心情时,我已然能更明白她的踟蹰,她的选择,她的牺牲。如若不是她,我也不能成为今天的我。

我想我是令她自豪的儿子,我做到了她年轻时憧憬却没机会做到的,我想这能为她带来喜悦和满足。

但,在对我至爱的母亲的赞美与歌颂之下,我并不知道,假如没有我,她是否有机会过上如她憧憬一般的生活?

即便我知道,我作为她的儿子的自由生活让她感到幸福和快乐,但她从未真正有机会选择不成为母亲而去探索自己人生的可能性。

这对她难道是公平的吗?

我是她的儿子,我有权利为她诘问这个世界。


作为一个男性,我发现想要把一个姑娘推入婚姻,再进一步推入母亲的角色实在是太容易了一点。

甚至不需要这个姑娘爱得有多死心塌地,只要这个姑娘不是坚决反对就可以了。

她的父母会一次又一次地劝她,是时候了,她因而会觉得也许真的是时候了;她那些单身的朋友会一次又一次地羡慕她所拥有的幸福,她因而会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她男朋友的父母也会一番又一番地保证,以后的生活只会越来越好,有了孩子,岳父岳母会随时待命照顾,她因而会觉得结婚也不过如此。

作为一个男性,如果我希望要有婚姻和孩子,只需要坐在旁边,甚至一句话都不用说,这个世界就会给我想要的。

没有人关心这个姑娘的想法:只要不是坚决反对,那么其它的态度就是默认同意。

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社会对她所规训的,她会慢慢地接受,成为了自己的一部份。


我小时候总是有很多很多问题。

为什么妈妈爸爸结婚的日子在我出生之后?为什么我在奶奶爷爷家长大?为什么妈妈会哭着从家里跑出去?为什么我又和妈爸住一起了?为什么总是妈妈送我上下学?

随着年岁的增长,渐渐对这些问题有了答案。而在答案里,我看到一位典型小城姑娘的生活轨迹:她选择生下孩子,她选择进入婚姻,在我青春时期牺她又选择牲事业发展把我带在身边,她选择努力成为一个好母亲。

但这并不都是真正的 “选择”:如果 “选择” 不提供可供替代的、相似收益的、不被苛责的选项,那么所谓 “选择” 只不过是社会期望的一部份,并且把它美化成 “选择”。

如果她没有努力成为一个好母亲,她只会被评判没有母爱;如果她没有在我青春时期把我带在身边,她只会被苛责不负责任;如果她没有结婚,她只会被评价玩心太重;如果她没有生下我,她只会被唾弃为狠心的女人。

她没得选,或者说她选择了,一条不被家庭、社会所弃绝的道路。

小城姑娘的故事,仍然在我们身边发生,每分每秒。


爸爸去哪了?

每次在医院我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在医院里照顾孩子的,几乎都是妈妈,要不就是奶奶爷爷,以至于每次看到在照顾孩子的爸爸都想要冲动得给他安上一个 “模范爸爸” 的名号。但是仔细想想,他只是做到了他应做的,只是这样就给他如此高的评价,那岂不是把无数默默无闻的母亲的付出放在极低的位置上?

他只是做到了他应该做到的,仅此而已。


妈妈忘记带房门钥匙了,我们只能坐在车里等爸爸回家。

那是我学生时代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和妈妈在一起的场景之一。楼下能收到家里的 Wi-Fi 信号,但妈妈没有因为能上得了网就置我不顾,总是在关注着我。她拿起了英语书带着我练习了一会儿英语,聊了聊学习,聊了聊作业,聊了聊学校喜欢的姑娘。我们一起唱了一会儿曾轶可的狮子座,故意用绵羊音唱来玩闹。

我用两只手挤妈妈的脸颊,嘴唇被挤得噘了起来,妈妈配合着发出奇怪的声音,可爱极了。

我的妈妈是一个可爱又美丽的姑娘,生我之前是,生我之后依然是。她教会我什么是爱,什么是耐心,以及与所爱之人在一起的时候什么是最重要的。

那个充满爱的夜晚,以及无数个与她一同度过的瞬间,塑造了今天的我。


思考得越多,越是小心翼翼,不愿意轻易委身进入爱情与婚姻。这是一种祝福还是诅咒?

我想这是一个 “包袱(burden)”:既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

那坚持的意义在哪里?

“你终究会变成你最讨厌的样子。” 无数历经生活曲折的 “先知” 总是在我们耳边喃喃低语,仿佛我们的选择毫无意义,殊途必然同归。

我不同意。

我的父亲除了一次颇为自责的失手,从没有打过我,因为他在小时被他的父亲揍的时候便已下定决心,成为一个不打孩子的父亲;而我也早已下定属于我这一代的决心。

家庭,乃至于社会观念的改变,往往要靠一代又一代人那微小的坚持和努力,去尝试去做对的事情,一次又一次要面对让你放弃的诱惑。意义,当然是因为那应许之地价值要远远高于当下的痛苦与孤独。

也许,我们这一代微小的坚持和努力,能像在黑夜里微弱的星光。当我们的下一代抬头仰望时,她们也会有勇气去如同我们一样努力地散布那一点点的星光。

即便只是为了那一点点的可能,那便是有意义的。